当我们说“感同身受”时我们在谈论什么
和一个朋友聊天,讲到了“感同身受”这个话题,她的论断是:“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”。我假装正经地思考了这个问题,并认真地做了解答。现把我的解答重新整理一下。
1.“感同身受”指的是什么及其限度
如果某人甲在某个坐标(比如时间 x,地点y)时,心智甲加工(加工过程记为P)了来自坐标 x·y 的环境输入以及来自 甲 于坐标x·y时的记忆调用(M)。那么,他(她)获得一个感受,记为:F(甲,P,M,x·y)。
现有另一个人某乙,在坐标 x·y,或者另一个坐标x¹·y¹,能在自己的身体和心智里模拟、复制出 F(甲,P,M,x·y)吗?这就是问,乙能否对甲感同身受?
“感同身受”的限度
如果感同身受指的是精确的模拟、复制,高保真、高分辨率的重现那个特定的感受 —— F(甲,P,M,x·y),那当然是不可能的。每个 F(甲,P,M,x·y)都是独一无二的。这就是很多生命哲学宣称的人的特别性,生存游戏的独特之处。因而,鼓励人活在当下,去体验,去感受每一刻(这个“刻”的感知单位大约为 30 秒)。
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?—— 这取决于你用什么严格程度的标准来定义“感同身受”这个概念。如果用非常严苛的标准,一个F(甲,P,M,x·y)确实无法复制、模拟,即便是同一个人甲也无法做到。因为形成F的变量是无法重复的:时间坐标 x·y 瞬时在变,记忆 M 也是处于不断的重新建构中,从而身体、心智加工过程 P 也有不同。这有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”的意思。
感同身受与自我
采用严苛的标准,会得出一个悖论,和我们的直觉相谬:一个人自己都无法模拟、复制自身的感受。那么,这已经对“自我”这个概念构成了挑战 —— 我们直觉中的“自我”是同质的、连续的。
我们围绕“自我”这个叙事重心,以第一人称视角,编织出一个“事件— 感受 — 记忆”的网络,保持了我们自我的同质、连续:清晨醒来后,大脑从休眠待机模式切换,许多“程序”又启动了,在那个“自我意识”的程序中,“我”又出现了,我还是福尔摩珊……有一个亘古般的“我”……尽管许多年前那个扎着马尾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和现在的你在样貌、身体(体重、身高)、心智上都差异甚大,但你还是会觉得,这是“我”……
2.当我们说“感同身受”时我们在谈论什么
我们只能程度有限的模拟、复制别人的感受(一个“事件 — 情绪/情感”的草稿),以及自己的感受记忆。这种有限的情绪探查、共情能力,在进化中具有生存优势:能实时地和同类交互,协调合作,更好地解决个体那些至关重要的生存问题 —— 食物、交.配、战斗、逃跑。
作为同一个物种,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人类拥有相似的神经结构,这足以使我们在婴幼儿时就持有一种“心理理论”(可能是我们出厂配置):猜心术 —— 模拟、复制别人的感受,探测他人的情绪(感)情感效价(愉快——不愉快)是什么、唤醒水平如何?情绪实例是什么 —— 愤怒、快乐、悲伤、狂喜……?根据巴瑞特教授《情绪》阐述的情绪建构论的观点,情绪并非进化史的产物,并非是先天的,而是一个在情感模式(效价:愉快/不愉快 — 唤醒水平)中经验地形成的过程。大脑的猜心术使用的技巧、我们炼出一个情绪实例的技巧和科学研究使用的模式是一样的(分化程度、精细程度不同):提出假设(预测) —— 搜集信息 —— 证实/证伪 —— 接受/修改假设 —— ……
这种情绪能力让我们能表达某个具体情境中的“需求 — 感受”,也能去有限的模拟他人的情感(绪)类型,感知他人的“需求 — 感受”。对于人际互动、合作生存来说,这种分辨率、保真度的模拟 —— 探查到情绪(感)类型 —— 愉快/不愉快、快乐/痛苦……,用于预测互动者可能的行为(进攻我、逃避我、分享食物我、交.配我?…),这种程度的“感同身受”已经足敷生存之用了。
“感同身受”的能力有个体差异,巴瑞特教授用“情绪粒度”这个概念来描述。“情绪粒度”指的是对自我或他人情绪感知的精细化程度,有多高的分辨率,能辨识出多少情绪类型、能否分辨出相似情绪的微小差异等等。
如果想要解析大脑是怎样建构情绪的?怎样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?不妨去读一读巴瑞特教授的《情绪》。
本期推荐好书:
费德曼.巴瑞特,《情绪》https://www.booksxy.com/library/21743.html
D.M.巴斯,《进化心理学》 https://www.booksxy.com/library/21805.html